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新闻集团新闻

杨双牛和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走进太行山深山区的富岗苹果生产基地中心地带的岗底村,映入眼帘的是:岗底村村庄地处四面环山的一个小盆地,一条健壮的人工护河坝把流经岗底村的小河和平地果园、村庄隔成了两部分,四周郁郁葱葱的山野、清澈的河流、长满苹果树的平地果园包围着被一排排白身红顶的小楼房所填充的村庄;登上岗底村瞭望平台,俯瞰岗底村的山山水水,看到的是满山遍野的苹果树、板栗树和洋槐树呈梯状自上而下分布,有层次而又有浓重的绿色;收获季节,苹果树在浓绿的树叶下点缀着的疏不密、不大不小像一个个小灯笼似的红苹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不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想要达到的境界吗?岗底村是富岗苹果生产基地的中心区,在太行山中南部地区使用与岗底村一样环境与生产标准的生产基地还有3万多亩。

富岗苹果采收和收购的时节。果农像呵护自己孩子一样从果树上采摘用心和汗水塑造的红苹果,然后认真的交到富岗公司收购人员的手中,富岗公司的收购人员在按照收购程序认真的从果农手中接过成箱的苹果,验收、储运分级,从电脑中打印条形码标签并贴在每个苹果上,装上周转箱拉入周转库房……包装人员在认真的进行商业分级、称重、包装,最后打上追溯系统的入库条形码标签把商品化的富岗苹果拉入贮存库……富岗公司收购价格平均比市场价格高50%以上,一亩苹果园每年的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富岗公司去年投入使用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从“果园”到“餐桌”安全监控,进一步规范了与果农的合作关系,降低了成本,保护了果农的利益。

走进邢台市中华路的富岗专卖店,你会看到,新形象的富岗专卖店内站满了顾客,一边是导购员在耐心的向顾客介绍和咨询富岗苹果情况,另一边是收银员在繁忙的扫码、打单、收款……

果满枝头的时节,采收和收购的时节,销售旺盛的时节;绿色的惬意,收获的喜悦,被顾客接受的快感。三个时节,三种天地;三个境界,三种感受。

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三个时节,三种天地,三个境界,三种感受?是人的力量,是经营的力量。谈及人的力量,就不能不谈及一个人,他就是富岗苹果创业团队的领路者、全国劳动模范、中共十六大代表、岗底村党总支书记、富岗公司董事长杨双牛先生;谈及经营的力量,就不能不谈及杨双牛先生所探索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杨双牛带领他的创业团队,在岗底村建设了一个绿色苹果基地的模板,用实践探索出了一套生产绿色苹果的标准,塑造了一个绿色品牌,推动了太行山中南部地区绿色苹果产业的发展,开创了富岗公司的绿色事业,以他独有的经营个性和经营成果诠释着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为主要特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50元一个苹果的定位,看似是一个定价,其背后却蕴藏着杨双牛和他的创业团队超前的市场意识和强有力的市场执行能力。50元一个苹果标志着杨双牛和他的创业团队成功开创了企业成功运作农产品品牌的先河。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富岗品牌、战略与执行力是推动在太行山中南部地区实现绿色苹果产业化的坚强的市场后盾。”——一位名记者的评价。

山绿了,果多了。怎样把苹果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杨双牛探索出了用品牌运营的思路运作富岗绿色苹果,创造了“50元一个绿色苹果”的神话。

寻找顾客,最大量的满足顾客需求,用品牌运营的理念和方法去运作富岗苹果。

太行山中南部地区适宜优质苹果生产的生态环境和以绿色食品生产为核心的128道生产管理工序,使富岗苹果无论在口感、颜色,还是在内部品质指标上都具有很高的档次:甜酸适口、细脆津纯、清香蜜味、易储耐藏。主要特点:一是绿色。生产的果品完全符合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要求、毒素残留等项指标。二是营养。果实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钾、钙、镁等,人体必需的各种矿物质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均衡。三是纯、美。果汁含量丰富、糖酸适宜,果肉细脆、硬度大而无渣,具有典型的富士风味。果个儿大,果形端正,粉红,全红色。

富岗苹果每年都要进行随机取果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进行检测,这是2007年检测结果的一组数据:

外观品质。果色条红,着色均匀,颜色鲜红,果肉白色至淡黄色。

质地品质。果实硬度18.9/cm2,含水量89.3%,果肉脆、多汁,质地细,纤维少。果肉含原糖8.7%,蔗糖15.1%可溶形固形物含量16.1%。果肉滴定酸0.295%,果汁PH3.3。具有典型的芳香味,且风味较浓。以上指标均高于全国代表值。含有18种氨基酸,15项均高于全国代表值。

高质量的富岗苹果的需求在哪里?通过调研定位在中高消费群体上,制定最好的包装,确定苹果论个儿卖:4.55的一级果5元一个,57.9的特级果10元—8以上50元一个。

确定“515”价格战略后,他们定了个原则:只要符合标准的苹果全部收购,不让果农吃亏,卖出去就卖,卖不出去就送。送也是一种宣传,是无形的广告。1997年这一年,打广告、作宣传,设立富岗苹果专卖店,改包装、贴商标,极品箱、礼品盒,富岗苹果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富岗苹果结束了论筐卖的历史,以论个儿卖的崭新形式,走向市场,走向消费者。市场考验的结果是:第一年,50元的极品果送得多,卖得少;第二年卖得多,送得少;第三年,抢着要,买不到。从那时起,苹果年年供不应求。一到苹果下来,他们就发愁,愁得不是卖不出去,愁得是得罪买不上苹果的顾客。

富岗苹果逐步由国内走向了国际。刚刚运作的1997年仅富岗苹果生产基地所在的县城有一家专卖店,现在富岗苹果专卖店遍及北京、石家庄、天津等华北地区。2002年,富岗公司与新加坡果品经销商签订协议,每年供应富岗苹果,2003年开始向香港供货,2005年,富岗与泰国正大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正大集团将富岗公司作为下属易初莲花超市的供货商。

富岗“50元一个”的绿色苹果的成功运营,被业界称之为“神话”,得到顾客和社会的认可,但杨双牛和他的创业团队在品牌运营上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在连续多年多届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河北省著名商标、河北名牌产品等荣誉之后,2006年,富岗苹果被评为2008奥运推荐果品;受河北省林业厅的委托,承办了河北省名优果品配送中心。2007年,富岗的产品以及专卖店全面采用了新包装、新形象,使富岗苹果的形象进一步贴近自然、贴近绿色、贴近顾客,力求达到顾客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富岗公司开发使用了富岗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了顾客从“果园”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整合山区绿色资源,实现富岗品牌延伸。

岗底村的资源优势、富岗苹果的品牌优势与城里人需求的结合,迸发了他们的新理念、新战略和新行动:整合绿色资源,实现富岗品牌延伸。

怎样整合岗底村的绿色资源?杨双牛认为,整合岗底的绿色资源是要以富岗公司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为基准,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下面联结村民,让村民成为绿色产品的供货商,上面联结市场,让市场成为实现顾客健康、富岗增值的结合点。富岗公司形成了一套整合绿色资源的规则,从产品的选择、生产标准的制定和控制、品牌和商标的控制、宣传推广到渠道铺设政策,明确进行了界定,使得 “小群体、大规模”的绿色整合有章可循,还保证了富岗公司管理的规范和品牌的控制。

岗底有养殖笨鸡的习惯,把幼鸡放养在治理好的山场上,这些鸡靠吃草籽、喝露水生长、生存,生产的鸡蛋个儿虽小,但营养丰富、口味鲜美,堪称天然食品,养大的公鸡加工成扒鸡,柔嫩味美。

山葱花和山韭花是岗底村村民传统的作料和烹饪配料,这些山韭花、山葱花野生野长,没有任何污染,没有任何农药,没有任何化肥。村民把这些山葱花、山韭花采摘,干,包装,制成了畅销市场的富岗山葱花,富岗山韭花。

富岗绿色产品形成了六大系列三十几个品种:以富岗苹果、富岗核桃、富岗大枣为核心的绿色果品系列;以富岗农家鸡、富岗农家蛋、富岗坛子肉为核心的绿色蛋肉系列;以富岗杂粮豆、富岗杂粮面、富岗黑花生、富岗杏仁为核心的小杂粮系列;以富岗山葱花、富岗山韭花、富岗山珍为核心的绿色山珍系列。

 

 

 

“富岗苹果标准化和实现食品安全追溯是杨双牛和他的创业团队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两个闪光点。以这两个闪光点为纽带,他们在太行山中南部地区建立了3.5万亩的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形成了‘以富岗公司的绿色品牌经营为纽带,外联富岗顾客,内联基地果农’的经营格局,标志着太行山中南部地区初步实现了绿色苹果产业化。”——一位管理专家的分析。

杨双牛和他的创业团队认识到:富岗品牌经营的核心是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富岗品牌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就会被顾客淘汰,被市场淘汰;作为一个企业,富岗公司必须在进行品牌延伸的同时,延伸自己基地,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

怎样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怎样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他们总结出一条:实现富岗苹果生产的标准化是生产高质量富岗苹果和在高质量富岗苹果前提下实现规模效益的基本工具。

农产品难实行标准化生产,是因为农产品生产的不确定性导致农产品生产的可控性。杨双牛说:“富岗产品标准化生产,难度再大,也要做成功。

富岗果树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保国教授说:“富岗苹果标准化首先是果品品质标准化,要想实现果品品质标准化,就得实现基地环境筛选标准化和生产管理标准化。”李保国教授结合国准、省标及绿色食品的有关标准,精心研究富岗苹果的品种、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苹果生产规程及富岗苹果特有的品质规律,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富岗实际、突出富岗苹果特色的综合管理和品质指标体系。制定了三个企业标准《富岗公司企业标准—绿色苹果生产基地选择标准》《富岗公司企业标准—绿色苹果生产综合管理》和《富岗公司企业标准—绿色鲜苹果质量控制标准》,并通过了专家的审定。

以绿色生产为核心的富岗苹果企业标准明确界定:一是富岗苹果绿色生产基地必须具备的气候、土壤、环境等自然条件;二是生产环节必须遵循的整地、栽植、品种搭配、四季管理等一整套生产技术规程;三是达到富岗苹果品质标准必须具备的色泽、果形、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农药残留量等各项指标;四是符合绿色食品要求前提下的分级标准。

怎样把企业标准的专家行为转变成果农的生产操作行为,是执行绿色苹果标准化的一个难题。李保国教授把抽象的企业标准转变成了《富岗苹果128道生产管理工序》,让果农拿着这张明白纸都能够进行常规的操作。

128道生产管理工序的精华就在于:一是奠定果树生产的基础环节,主要体现在施肥和灌溉上,在128道生产管理工序中,施肥和灌溉是基础环节,要把烘干鸡粪足量施用到位,每年灌溉次数在5次以上。二是修剪、疏花疏果的能量集中环节。修剪和疏花疏果就是要让果树充分见光,让能量集中供给有限的果实,提高果实质量。三是严格控制的防病治虫环节。防病治虫直接关系到富岗苹果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指标。四是以增色、细腻为核心的提高质量环节。费人费力费钱的套袋环节。

很多果农来富岗学习128道生产管理工序,一部分学成的果农成为了富岗连锁基地的成员,还有一大部分前来学习的果农,高兴而去,扫兴而归。学不成富岗的原因只有一个:相中价格,相不中管理。相不中管理的有两点。一是工序多,劳动强度大。套袋、去袋、转果、摘叶、铺反光膜、施肥、剪技、刻芽、疏花、疏果……一直到收获,一个劳动力管理二亩果园,常年得盯在山上,忙时还得雇小工。二是投入大。富岗基地一般一户承包4亩果园,200来棵果树,每年上鸡粪4000元,套袋6000元,浇地1300元,施微肥6000元,铺反光膜、按黑光灯治虫、雇工等开支,不算果农的功夫钱,年下来开支要2万元,每亩平均5000多元,亩产苹果一般控制不超过5000个,一个苹果的成本高达1块钱。

富岗苹果标准化使富岗苹果的质量具有了绝对的优势。怎样让顾客手拿富岗苹果而又能明白其背后这种高成本的绿色生产过程?这是富岗苹果实现标准化以后,又一个摆在杨双牛和他的创业团队面前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为解答这个问题,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创新性的尝试:追随国际食品安全潮流,结合富岗实际,实现富岗食品安全追溯。

食品安全追溯专家、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张春媛研究员说:“食品安全追溯是指通过记录标识的方法对食品供应链下游至上游的各个环节进行回溯,从而具备能够回溯食品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和能力。”实现富岗苹果的食品安全追溯看似简单,实际上就意味着对整个富岗公司进行业务流程的变革和改进,从而实现实现企业流程的信息化。

富岗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通过六个月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调试,200711月份正式上线,开创了国内专业的苹果追溯系统的先河,新上市的富岗苹果实现了从“果园”到“餐桌”的绿色流程的监控。追溯系统内联富岗苹果基地的每一个果园和果农,外联富岗公司的每一个客户。富岗苹果的客户只要进入富岗公司的网站,在相应位置输入苹果标签上的追溯码、苹果包装侧面入库标签上的条形码号或者苹果包装侧面的出库销售标签上的条形码号,均可查到相应的生产环节、物流环节或者销售环节的信息,如果把三个标签查询完备后,客户就会查询到所查苹果的果农情况、果园位置及环境指标、生产日志、苹果检测指标、收购验级责任人、出库责任人、专卖店信息等。在20071111日举行的富岗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新闻发布会上,杨双牛面对记者的提问,坦言:“食品安全重如山。吃绿色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吃上明白的绿色食品顾客才会把心放在肚里。只有生产绿色食品,企业才能跟上时代潮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追溯系统虽然增加点投入,但它对企业发展,对农民增收远远大于投入。”富岗食品安全追溯不但能够让顾客明明白白吃绿色苹果,也能让基地果农本本分分种绿色苹果。

富岗苹果标准化和食品安全追溯为规范岗底村果农生产好果提供了更好的依据和工具,同时为富岗公司在保证富岗苹果质量的前提下扩展生产基地提供了可能。杨双牛和他的创业团队严格以富岗苹果企业标准和128道生产工序为依据,通过检测基地生态环境等手段进行认真考察、严密论证,对各个方面都能具备富岗苹果生产条件等企业标准的基地纳入富岗苹果连锁基地的管理范围,对其进行严格的生产技术管理,对符合富岗企业标准的果品进行收购。到现在为止太行山中南部地区的共有涉及山西昔阳,河北的赞皇、临城、内、沙河、邢台、武安七县(市)的402个果园加入富岗绿色苹果生产连锁基地,连锁基地面积达3.5万亩,年产销量达到了5万吨,果农直接增产8000万元。

富岗苹果标准化和食品安全追溯是杨双牛和他的团队推动太行山中南部地区实现绿色苹果产业化的两大亮点。两大亮点,稳定了富岗苹果的高质量,使富岗苹果实现了规模效益,带动了山区村民脱贫致富。一位管理专家分析说:“以标准化和食品安全追溯为纽带,杨双牛及他的创业团队在太行山中南部地区建立了3.5万亩的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形成了‘以富岗公司的绿色品牌经营为纽带,外联富岗顾客,内联基地果农’的经营格局,标志着太行山中南部地区初步实现了绿色苹果产业化。”

杨双牛和他的创业团队在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中,探索出了一场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面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在太行山中南部地区培育并形成了以富岗公司为龙头、以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富岗公司畅通的销售渠道为前提的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杨双牛带领岗底村的干部群众历经千辛万苦,不仅改变了岗底村贫困落后的面貌,还给太行山中南部地区的荒山治理提供了一个模式,逐步成为了富岗绿色苹果的生产连锁基地,为在太行山中南部地区实现绿色苹果产业化奠定了基地基础。”——一位老山区工作者如是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岗底村和其他山村一样:山秃、人穷、观念旧。 169户人家690口人的岗底村当时全部家底是:8000亩荒山,200亩山间农田。一句顺口溜为证:九龙岗下穷山庄,穷傻愚名传四方;糠菜树叶半年粮,光着脊梁睡土炕;三沟两峪一面坡,八千亩山秃又光;三年五载不断灾,年复一年度时光。

1984年,从部队退伍的杨双牛,担任岗底村党支部书记。参观、思考、分析和领悟,他最后把岗底村发展的突破口选定在治理荒山上,因为他看到山场与农田的面积比是401,把荒山治理了,才能使富岗的山真正绿起来,富起来。

设想难,执行更难。意志坚强的杨双牛带领他的创业团队破解改变村民思想观念,灵活运用政策、加大治山投入,最后取得了治山管山的成功。

治山管山首先要改变岗底村村民的观念。杨双牛治理荒山的设想向群众公布后,全村炸了锅,群众不理解。杨双牛把干部代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带到邢台县的前南峪参观学习。前南峪是治理山场的模范,秋季的前南峪正是收获季节,人们看到了前南峪治理后山场遍地是果树,板栗树上满树是栗子,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了的震撼:同样是山,前南峪能治好,我们为什么不能治好?三天三晚的全体村民大会,达成了治理荒山的共识。

治山管山要灵活的运用政策,以好的管理基础来治理荒山。治理荒山形成共识后,怎样治山成了新课题。当时已把山场平均地分给了一家一户,几年过去了,山场依旧是光秃秃的,根源在于荒山分到户,群众放了“羊”。原因是一家一户办不起水利,请不起技术员,拿不出治山资金,牲畜不能计划地放养,山场难看护。杨双牛感到,要想把山治好,就必需收回山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将分下去的山场再收回来统一治理,是要冒很大风险的,闹不好就要摘掉“乌纱”,受到处分,因为当时“分”是顺潮流而行,“收”是逆潮流而动。杨双牛反复学习党的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政策,悟出道理。党中央的政策并不只是分,基本点是“统分结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将山场统一收回集体统一治理,治好了再分给农民,和党中央的政策并不矛盾。于是他坚定了“收山”的决心。他将他的想法通过班子会、党员会和群众会向全村一讲,村民纷纷接受,交回山场、统一治理成了全村上下统一的意愿。

治山管山还要解决投入大、资金缺、见效慢的问题。治山初期,岗底的人均收入不足80元,集体收入几乎是零。而治理荒山就是意味着根据荒山的特点,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在片麻岩成土母质的山地,开垦隔坡沟状梯田,再在梯田上填一层40公分厚的精土种上果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困难没有压倒杨双牛和岗底人。他们把治理山场的任务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解,然后根据工作量制定一个长期的规划和短期的目标。办法是:动员村民出义务工,按照人口、劳力将义务工分配到每家每户,超额完成任务有奖,完不成任务挨罚;炸药、树苗、灌溉系统等物资由村委会出面向有关职能部门协调,申请有关扶持。为了增强治山的后劲,创办了选矿厂等村办企业,采取“以工补农”的方式补贴治山。岗底已逐步把连续十几年治山积累下来的义务工分年度以现金的形式返还给村民。

治山管山还要形成一种机制,以提高治山管山的效率。杨双牛深知,完善的机制将会使治理荒山走弯路。靠自己的悟性,靠在实践中的摸索,他总结出了“统一设计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治好后实施分户管理”的“五统一分”的治山路子以及“分户专业承包、分散经营管理、分类技术指导、分清权力责任、分级独立核算、统一品牌销售”的“五分一统”管山办法。并聘请专家进行设计规划,进行科学施工。按照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工程技术,先后高标准治理开发了“三沟两峪一面坡”,治理面积7800亩,动土石210万立方米,累计投工40万个,栽果树15万株,形成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协同发展的格局。

现在的岗底村,山绿、水清、人富、观念新,总资产达10553万元,年总产值6800万元,人均收入10300元,其中人均果品收入9000元,植被覆盖率达到了82%,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一位原全国政协领导到岗底考察工作,称岗底是山区建设的一面旗帜,国内著名水土保持专家于宗周教授,称岗底村山场治理“标准高、质量好、全国罕见”。愚公故乡河南省济源市委副书记张风济参观岗底村后留言说:“愚公故乡在济源,愚公精神在岗底”。岗底村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岗底村治山管山的成功,坚定了太行山中南部山区村民靠山致富的信心。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太行山中南部地区掀起了治理荒山的高潮,德国资助项目EZE项目也把岗底村治山管山的模式在太行山一些地区推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