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岗底村新闻岗底村新闻

岗底人的精神

      今年我前去参加民革在岗底村组织的一次培训活动,课余时间,在李保国教育基地广场上遇到了另外一群前来培训的人,其中一个听口音好像不是本地人,闲话聊天,一来二去我们就说到了岗底村,那个人指着岗底村说,这是岗底村,也不是岗底村。听到这话我猛一惊,这说的不是废话吗?后来一想说此话必有其原因,于是赶忙虚心讨教,他说:岗底村不是一个简单的村子,已经赋予很多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他的话让我想了很多很多,也常常去思考岗底的过去,更多的是注意观察今天的岗底,特别是岗底村的岗底人,想从他们身上,从这些农民的身上找到那些所谓的精神象征。

      记得第一次来岗底村的时候,那是苹果熟了的季节,朋友邀我前来摘苹果,走进果园,看着树枝上叶子已经稀疏,枝头上挂着一颗颗大红苹果,就像红灯笼一样非常好看,使我不忍把它摘下来,不忍把这种美好的景象破坏掉。

      从那一次始,我知道岗底村是一个生产种植苹果的村庄,此后的日子我经常注意这个村庄的人与事。

      那一年,我接到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一书的撰写任务,使我有机会到前南峪进行调研,在那一次调研中我被前南峪老书记郭成志所感动,这个山村是在这位老人的带领下,立志改变山区面貌,奋战数十年,三年搞绿化,六年治河滩,三年修水利,八年完成十条经济沟的建设,他们用抗大精神开始了极其艰难而又漫长的创业历程。后来,前南峪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荒山变成了绿山,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成为太行山区党领导村民进行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也是在那次调研中,我听到李保国这个名字,没有想到因为李保国竟然又与岗底村相遇,结缘。

      李保国来到岗底村也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与另一个村支书有缘,这个人就是担任岗底村党支部书记的杨双牛。这个退伍军人,这个山里的汉子,看似普遍却在身上藏了坚毅的性格、超前的创新理念,还有一双善于捕捉机遇的眼睛。

      一次机遇让李保国和杨双牛两个人相遇,志趣相同地去干一件种苹果的事。一个善于领导、组织、发动,一个善于教授,把科技与果树结合起来,两个人就这样合作起来,携手走了20年,把一个贫困的岗底村变成一产有特色,二产有发展,三产相融合的富裕的岗底村。

      我与李保国教授有过几面之缘,而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是在南和红树莓种植基地。朋友与我说李保国老师正在这里,让我也认识一下这位教授。此前我见到过很多教授学者,都是翰林子墨的先生,而我这次见到李保国,当他从树丛中站起来的时候,我心里猛然一惊,这哪里是一个大学教授?分明就是一个农民汉子,特别是那嘴上的胡子让我记忆很深,不免心中有了疑问,这是大名鼎鼎的李保国教授吗?而他确实就是李保国,是真正的李保国。后来我听朋友们说他的故事,说他在岗底村的昨天,说到他的性格,谈他的为人,这些让我感觉到他的血肉都是那样普通,又是那么特别。

      后来的一次,我们在一起吃饭,当听到他一天的行程,看到他一天的劳累,还要去赶已经约好的授课,不由和朋友们一起劝他,要悠着点,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能太辛苦了。

      那一天是我最难忘的日子,朋友打来电话说,李保国老师走了,我还不解地问道,是又从邢台走了?朋友说是因为他种的苹果好吃,去天上种苹果了。我听后愕然无语,他走了,走了!再也见不到这位看似平凡而又不凡的农民教授了,那天我的心就像掏空了一样难以名状。

      李保国走了,却留下了太行山的新愚公精神,这种精神和这个小山村同在,和这里的果农同在,和这里的今天和明天同在。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并赋予孺子牛以“为民服务”、拓荒牛以“创新发展”、老黄牛以“艰苦奋斗”的深刻内涵,这让我想到了岗底村的带头人、党总支书记杨双牛。

      那时,那天,那刻,杨双牛从刚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那年起,他就用“双牛”精神要求自己,在35年间甘心做“老黄牛”,带领着岗底村的村民从一个贫穷山村走到了今天,实现了目前人均收入4.5万元;用“拓荒牛”精神实现了苹果产业的一产二产高质量发展,创立了“富岗”品牌,组建了富岗集团。又是在这一天,这一刻,岗底村两委完成换届,有了新的领导班子,他说了那么多的衷情的话,反反复复在讲一个道理,就是要听党的话,带领岗底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岗底村乡村振兴的梦想。

      他的话,让我想到古代“牛”的精神,孺子牛的典故。

      “牛”是先秦时期的大牲,也常常用于祭祀。所以许慎说“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又言,牛为大物,在《易经》中称:“坤为牛”,并解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味着牛是滋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说牛有“厚德”之性。可见,远在先秦时期,牛,真的是很牛了。

      牛,在先秦时期不仅用于农业耕作,更重要的是用于祭祀之中。在《礼记》中说:“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祭祀等级中,第一等级是“太牢”,第二等级是“少牢”。“太牢”,就是祭祀社稷时需要牛、羊、豕备齐,而“少牢”只用羊和豕,没有牛。我们从“牢”字也能看出牛在祭祀中的地位。

      人类很早就开始使用牛。《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这就是说牛和马在黄帝时期就作为交通工具。

      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以知道,牛,最大的精神就是牺牲,就是去用它的身躯去奠基;又在需要的时刻,又会用它强壮的身体去“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孺子牛”典故出自《左传》的记载。春秋时,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有一个儿子叫孺子,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那时齐景公已到花甲之年,却经常和孺子一起玩乐,做游戏,孺子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有一次,孺子要齐景公装作一头牛让他牵着玩,齐景公立即让人拿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他用牙齿咬住,绳子的另一头让孺子牵着。孺子高兴极了,便像牧童一样牵着“牛”猛跑起来,齐景公扮着牛一边叫一边跑着,跑着跑着,孺子突然一跤跌倒,齐景公没有防备,咬着绳子的门牙竟被拽掉了一颗,顿时满嘴鲜血直流。孺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齐景公顾不得自己,而是上前把孺子拉到怀里去安抚。

      这个故事虽然是说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但从另一面却说明了老一辈心甘情愿的为后辈人去服务,去扶持。“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对“孺子牛”精神的升华,是用于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从岗底村到富岗苹果生产基地,从富岗苹果到子水科技,从富岗的员工到岗底的果农,让我理解了岗底不仅仅是一个村庄,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在这里有李保国的“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精神”,也有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还有创新创业的“拓荒牛”精神。在这里还看到岗底村的未来和明天,一群党员,一代新人,甘心服务,用“孺子牛”精神,肩负着乡村振兴的使命,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奋斗一直在路上,在肩上,在心上。

      今天,岗底村的乡村振兴工作已经开始了,新的规划,新的发展已经启动,5G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乡村旅游、远程医疗与李保国生态大花园建设等等给大家带来新寄望;新的一代岗底人又开始新的征程,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长征,新的希望。愿岗底精神永存,永驻,成为这个小山村的前进的动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