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岗底村新闻岗底村新闻

走进老区看新貌丨岗底村的苹果树映出红火好日子

         太行深处,山路盘旋,青山掩映,沿着321省道西进,一条条宽敞明亮的街道,一座座白墙红瓦的新民居映入眼帘。内丘县岗底村虽深掩于深山,但村民们的致富经却让人耳熟能详,李保国教授在此深扎20年,培育出百元一个的“富岗”苹果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带领团队帮助10万多名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让140万亩的荒山披绿,使山区增收35.3亿元,探索出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李保国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赞扬他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而如今,在岗底,李保国“用产业为乡亲拔除穷根”这篇“论文”,正在被更多后来人续写,而且越写越精彩。

内丘县岗底村是李保国生前科技扶贫20年的小山村,在这里,他特别研究的128道苹果种植工序,让种植有了标准,果品质量有了保障,岗底人依靠科技的力量,挑起了“金扁担”,也让岗底村从1984年人均收入80元的穷山庄,变成如今年人均收入4万余元的富裕村。

“日子成了歌,唱给咱最亲的人儿;踏上了小康路,感谢党的恩;一支心中的歌,唱成了圆梦的曲儿……”岗底村村民梁山林吃过早饭,扛起锄头走进果园,开启新一天的忙碌。而他口中哼唱的曲儿,就是岗底村以他本人为原型创作出来的歌曲《我有一支歌》。

“我觉得我的后半辈子比前半辈子要精彩。”梁山林望着眼前的果园,满足地说道。今年64岁的梁山林过去因为穷,37岁了还打光棍,靠着三分地里种些玉米和小麦,温饱都困难。

“后来是李老师找到我,让我包几亩地,他教我技术,保证我盖房、娶媳妇都不成问题。”这让梁山林感受到希望,于是承包了6亩果园,每天起早贪黑甚至有时候吃住都在果园。终于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果园挂果有了收成,提亲的人也找上了门。如今,梁山林6亩果园每年收入十余万,住楼房、开汽车,日子也过成了“歌”。

在李保国的技术指导下,梁山林过上了好日子。如今,依然还有很多群众遇到技术问题习惯性地打给李保国那个熟悉的号码,不过现在,接听电话的换成了他的妻子——“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郭素萍,她不仅承担起了接听热线的任务,也毅然接过了带领科技服务队下乡的重任,继续义务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在郭素萍的带领下,一支又一支“带不走”的科技服务队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在太行山间播撒科技“火种”,让李保国精神薪火相传,帮助更多群众靠林果种植增收致富。

 

“现在苹果进入套袋期,要注意晨起有露水时不能套袋,会影响果面,这几天高温天气,要避开下午2点到3点高温时段,防止苹果在袋子里‘烫伤’,最后一定要注意,袋口必须扎严实,才能起到防病防虫的作用。”日前,李保国128科技服务队技术员安建军正在果园里为果农传授当下苹果套袋的注意事项。

 

安建军告诉记者,疏花、疏果、套袋、摘叶、转果……是李保国教授为岗底量身打造的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严格按照128道工序结出来的苹果,果个均匀、果型端正、酸甜适口、细脆无渣,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以前没套袋的苹果卖不上价,现在最高的能卖到100元一个!

“我在李老师的身上看到朴实无华,也看到科技在农业中的无限魅力。李老师走后,我们继续学习,并自发接过科技兴农的接力棒,把知识和技术送到群众身边。”目前,安建军已经是一名农民中级技师,而在岗底,现已有191余位村民拿到初、中级证书,还有5名取得高级技师证书。

事业后继有人,精神薪火相传。如今,李保国教授逝世已六年有余,为了把李保国精神发扬光大,让农业技术惠及更多贫困群众,岗底村成立了一支由60多名职业农民参加的“李保国128技术服务队”。不仅帮助村里果农进行果树日常管理,还提供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老果园改造等技术服务,而且积极走出去,到唐山、承德、河南、山西等苹果产区提供免费技术服务。

如今的岗底村山绿民富,林木覆盖率达90%以上,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其中仅果品收入达到3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山村。

“李保国老师的最大心愿就是通过科技兴农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为了继承发扬李保国精神,我们岗底村正在按照他生前的规划,建设178平方公里太行山生态大花园。”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告诉记者,“太行山生态大花园项目”就是以岗底村所在的侯家庄乡为中心,辐射周边村镇乃至冀中南太行山地区,建立优质苹果连锁基地,可带动周边35个村的更多群众,做生态活儿,吃生态饭,发生态财,走生态路,走出一条和周边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来源:长城网·冀云客户端

记者:刘俐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