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富岗食品新闻富岗食品新闻

苹果红了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带领农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太行山深处的九龙岗山脚下,坐落着一个小山庄,它的名字叫岗底。说它小,因为它只有169户人家、619口人。

     
从京珠高速公路内丘县城西行67公里,翻过三座大山,途经360弯盘山道,笔者来到这里,不仅看中这里满山的苹果树和红顶楼房的新民居,以及村中那红火的64间沿街门店,更看中这个村的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因为正是他带领村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一个苹果卖到100元,从而改变了这个穷山沟的命运,村民人均收入由80元突破了万元大关,靠种植业成了全县首富的村庄。

     
杨双牛,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50多岁的汉子。上世纪80年代解甲归田,开了贸易货栈,他头脑灵活,会做生意,收入颇丰,成了村里的富户。

      1984
年,村里需要带头人,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关掉货栈,自断财路,他才走马上任。杨双牛感染了与他同进班子的3名成员,他们也都放弃了自己的生意。

     
杨双牛上任时,岗底村有18条老光棍,人称岗底是“光棍堂”。

     
“光棍堂”来自一个字:穷。当时,正是农村实行大包干不久,岗底也和其他村一样,将全村8000亩荒山放到户。可下放了3年,荒山依然荒着。人均2分耕地,18亩山场的岗底人,靠山吃不上山,仅靠那靠不住的二分地吃饭,穷是自然的事情。

     
走马上任的杨双牛带着彻底改变家乡面貌的深情,再一次走遍了岗底三沟两峪一面坡。那寸草难长的坡,光秃秃的峪,荆棘丛生的沟,“刺”醒了他:只有荒山变成摇钱树,岗底才能富。当时尽管他脑子里还没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个概念,但转方式、调结构的意思在他脑子里已经萌生。

     
荒山放到户,依然光秃秃,责任没放在山上,关键在一放了之。治山不同于种地,崩坑、修坝、引水,一家一户干不了,必须举全村之力,荒山才能变绿山。

      
穷根儿找到了,杨双牛冒出了一个与分的潮流相反的想法,并得到了村民的同意:把放到农民手里的荒山收归集体,统一治理,荒山变绿再放到户,还权于民。用他的话说,叫做收荒山,放绿山。

      
那是令人难忘的1985年。荒山收归集体,杨双牛领着群众进了山。劈山、打坝、修梯田,整天炮声隆隆,外村人笑话岗底又在学大寨。

     
隆隆的炮声,在岗底一响就是10年。10年间动石方180万立方米,治理荒山7800亩。昔日的荒坡变成层层梯田,围山转圈锁住了荒山,鱼鳞坑点缀着角角落落,三座塘坝横卧拖么沟,17公里长的山间路上,深藏着百座小水窖。岗底高标准的治山模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河南省济源市委副书记张凤友慕名到岗底,他参观了之后挥豪写下14个大字:愚公故乡在济源,愚公精神在岗底。

      
雄心勃勃的杨双牛,治山一开始,就想种能卖上好价钱、能长期卖上大价钱的果树。

      
长期卖上大价钱?这就是有未来眼光的杨双牛。治山之前,杨双牛考察市场,走访专家,到日本考察,研究红富士品种。论气候,岗底昼夜温差大,素有“夜盖棉被午穿纱”之称,果品含糖量高;论土质,论水质、论水源,都没有问题。然而,恰恰在他下定决心种苹果的时候,各地果农们因苹果卖不上价钱在砍苹果树。

     
人家砍苹果,岗底偏要种苹果。对此,老百姓举胳膊的少,放下胳膊的多。

      
面对不同看法,他并没有“强扭瓜”,而是给村民出了一道题:每家打问三户砍苹果树的果农,看他们砍的是啥品种?调查结果显示:砍的都是国光、黄元帅等,没有砍红富士的。群众会上,杨双牛让专家给村民讲国际、国内市场对红富士苹果的需求,他却讲新时代农民要具备的未来眼光。

      
他说:现在农民有三种眼光,一种是“过去时”眼光,过去啥挣钱,今天种什么。第二种是“现在时”眼光,现在啥挣钱,明天种什么。第三种是“未来”眼光,后天啥挣钱,今天种什么。如果农民没有“未来”眼光,就会贩猪羊快,贩羊猪快,猪羊一齐贩,断了屠宰。

      
思想一通,顺水顺风。全村一下子种了10万多株富士苹果。杨双牛把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胡小松、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和邢台农校的专家请来,向村民讲富士苹果的栽培技术。杨双牛为种好苹果,多次到保定找河北农大的校长、专家说情求援。一是把岗底作为河北农大的教学研基地,二是请河北农大的学生轮流在岗底实习,三是把李保国教授请到岗底,常年住村教农民种苹果。杨双牛的执著,感动了河北农大,他的三个请求,一一被河北农大接受。
     
李保国教授的到来,在杨双牛看来是得到了大“财神”。他向“财神”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让教授在岗底培育出国际一流的苹果,目标是要超过日本的红富士。他向李保国表态: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要人给人。李保国教授在红富士苹果上好中选优,优中改良,培育出了岗底一、二、三号优质苹果。经测定,这三个品种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15项高于国家标准,实现了岗底苹果好于日本红富士苹果的目标。令人没想到的是岗底苹果获得1999年昆明世博会的银奖。山沟沟的苹果登上了国际名品行列的榜首,成为国际果品的上上品。不仅引来国内的参观者,还引来日本、法国、德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考察。

     
德国的专家达姆斯教授在苹果红了的时候三次到岗底采摘苹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称岗底创造了“中国治山模式”;原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来后,称岗底是“太行山中的一颗明珠”。当时的省长钮茂生赞岗底为太行山调整产业结构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时任邢台市委书记的臧胜业,称岗底是“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岗底苹果是日不落的产业。”河南省的参观团来了,山东、山西的参观团来了,四川、贵州的来了。岗底接待参观者达万人之多。岗底苹果名声享誉海内外。


     
岗底苹果一上市,就以果型端正、着色均匀、细脆无渣、酸甜适口而赢得消费者青睐。然而,杨双牛并不会经营苹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邢台市区一个农贸市场上看到一个小贩吆喝着“岗底苹果”卖。卖苹果的竟不是岗底人,卖的也不是岗底苹果。这使杨双牛感到,冒牌要砸岗底人的饭碗子。请专家指点,请教工商局,为岗底苹果注册了“富岗”商标。还注册了与“富岗”字眼相近似的商标多达37个,从此一把保护品牌的利剑掌握在手。

     
常言道:货好价出头。杨双牛琢磨:富岗苹果在价格上能出多高的头?他拿着富岗苹果进了北京,去跟国际上顶级苹果比一比,从中去找答案。北京五道口、城乡贸易中心,凡是卖苹果的市场他转了个遍儿。在北京城乡贸易中心,他发现最贵的日本“世纪一”苹果100元一个。他狠狠心花200元买了两个,小心翼翼地拿回村里,开了一个群众会,把苹果切成几十片,分发给村民品尝。百元洋苹果与富岗苹果比看哪个好吃。他要求大家,不许带着感情品,不能带着歧视、排外和崇洋媚外的观念尝,只许讲实话,不能讲瞎话。大家伙尝来尝去,异口同声,都说富岗苹果比日本“世纪一”好吃。最后,他对大家说:“我们的苹果减半定价,50元一个行不行?”他让乡亲们回去讨论。

      
杨双牛在班子会上提出富岗苹果论个儿卖,最好的极品果一个要卖50元,有的人想不通。50元钱当时能买100斤小麦。有人在会上讲:定价不是价,卖了才是价。

     
反对声面前,杨双牛很镇定,也很自信,因为他就价格问题征求了专家的意见。他说:“卖出去就卖,卖不出去就送,送也是一种宣传。”没想到的是,50元一个的苹果,第一年没人要,第二年抢着要,第三年买不到。天价的富岗苹果在市场上一炮走红。

      
富岗苹果卖50元一个,有人羡慕,有人取经,也有人嫌杨双牛卖得贵。当时,在内丘县有被称“四大黑”的人物:一个是开饭店发财的老板永胜魁,他饭菜质量好,价钱自然高;第二个是养鸡的老板叫刘建国,他每个柴鸡蛋上都打上生产日期,论着个儿卖;第三个是卖矿泉水的老板叫王胜,水里求财利大;第四个就是杨双牛将苹果卖到了天价。还编顺口溜儿说:“杨双牛的苹果,王胜的水;永胜魁的饭,刘建国的蛋。”

      
不过,社会认可和领导肯定对杨双牛是最大的安慰,也令他十分欣慰。有一年,省政府在张家口召开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会,让杨双牛介绍经验。当时的省长钮茂生听了杨双牛因将苹果卖到50元一个被说成是“黑”时,钮省长高兴地在大会上说:“我看杨双牛黑得还不够,应该加倍地黑。”当场建议杨双牛把50元一个的苹果卖到100元。聪明的杨双牛,当年把50元一个的苹果调到100元,价格高了一倍,苹果卖得还是很好。

      
各级领导对岗底特别关心,走到哪把富岗苹果宣传到哪。有一次,当时的省长钮茂生就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做客中央电视台,还让杨双牛与他同台亮相,向全国电视观众介绍富岗苹果。

     
杨双牛很会经营他的品牌。对岗底果农的苹果,村里一律包销,以质论价,也绝不压级压价,他们成立了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所有富岗苹果由公司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销售苹果设立专卖店,以防假冒,还在香港注册了分公司。现在他们上了阿里巴巴网,试图把客户做大。用杨双牛的话说,把专卖店设在网民的家门口,实现富岗苹果与消费者零距离对接,伸手就能品尝富岗苹果之美味,一网网天下。

      
富岗公司的理念是:天然、绿色、环保、健康,源于自然,追溯天然。听到这些名词,让人们对富岗苹果垂涎三尺。然而,杨双牛明白,长期保持苹果的品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岗底苹果生产基地,苹果园一家一户承包管理,虽然果农都是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十几年教出来的学生,但是还是管理有别,产出来的果型大小不一,苹果着色不匀。怎么能让苹果的生产像工人加工的标准件,齐刷刷的一个模样,杨双牛请来各路“财神”,让专家会诊,把脉、开方,实施标准化生产。不久,全国首个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在岗底诞生。什么时间整枝,什么时间打杈,什么时间施什么肥,什么时间铺反光膜,什么时间套袋,都规定的详细而又具体。村里把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集印成书,果农人手一册,并严格制度,果农执行起来也很自觉,因为按工序生产,果型正,着色匀,含微量元素高,能卖好价钱。道道工序就是规矩,有规矩才有方圆。岗底果农生产出来的苹果真像是一个模具脱出来的。正是岗底果农注重了过程,所以才有苹果的好品质。富岗苹果连续12年四届获绿色食品证书,并获河北省著名商标。

     
杨双牛在岗底老百姓中可以说神啦,他说的话,他要求办的事,老百姓没有错辙的,因为谁都知道按他说的做错不了。村民越是相信,杨双牛压力越大,他怕万一决策错了,就会把乡亲们引向歧途。所以,他充电、充电、再充电,保决策前瞻无误。当消费者对市场标有绿色认证字样食品产生疑虑时,杨双牛投资50万元,上了苹果的追溯系统。只要消费者按照富岗苹果上的条形码提供的信息,输入有关信息,轻轻一点鼠标,就知道苹果是谁种的,产自哪个果园,谁装的箱,谁验的收等59项相关信息,这一从田园到餐桌的绿色监控系统,引起人们的购买欲。当消费者喜欢有机食品的时候,岗底生产出了有机苹果。省里看中富岗公司这个全省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为了让富岗这个龙头昂起来,进而带动太行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全省筛选6个县市19个乡362个村作为富岗集团的连锁生产基地。杨双牛领导的富岗公司帮技术指导,基地的苹果够上级别的富岗公司收购。富岗的龙头一昂,连锁基地的苹果不卖给富岗,在当地也能卖上了好价钱,因为基地苹果的品质高了。连锁基地的农民,年增收在8000万元以上。

      
在杨双牛的眼里,山上到处都是宝。他号召村民上山把山韭菜花、山葱花采下山,经过精心加工,变成了城里人的美味佳肴。由此,他想到了柴鸡蛋,还有小杂粮、红枣等等,目前,岗底的小食品已发展到6大系列39个品种,除了苹果,岗底人又多了一项吃山的财路。现在的岗底,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家家有果园,户户变果农。穷山沟里起高楼,沿街门市热闹非凡,恰似一个小镇。靠种苹果致富的岗底人,家家是富岗公司的股东,除了种苹果、开门店和加工小食品,还年年从公司分得红利。80%住上新民居,有的还开上了小轿车。

      
杨双牛从闯市场中越发感到,中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最根本的是农民素质的较量。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把目光投向了全面提高村民素质上,把目标锁定在实现苹果专家种苹果上。因为他知道,没有高素质的果农,就种不出高品质的苹果,没有高品质的苹果,消费者就不会奔着你品牌来。常言说,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这话着实有道理。20094月,邢台市农业学校在全国首创“送教下乡”活动,他们推倒“围墙”,把学校办到农民家门口,把实验室设在田间地头。杨双牛抓住这个机遇,一下子在村里腾出两个教室,送100名村民当了邢台市农业学校在职中专生。农忙种果树,农闲进课堂,2-3年,这100名学生在家门口领到中专毕业证书。20103月,杨双牛几次跟邢台市农业学校校长关柏林磋商,并与邢台市农业学校签订协议,由农校老师到岗底村对全村18-55岁的208名果农进行技术培训,191名农民顺利通过考试,他们获得初级工或中级工证书。岗底成农民“持证下田”的村庄。

      
霜降,是富岗苹果收获的季节,那时的岗底,果树枝头满是红,那红不是片红,而是条红,真正的富岗苹果红。 (张海菊)

来源:http://epaper.hebnews.cn/yzdsb/20101207/index.htm《河北日报》

返回